12月下旬,我们做了2022年最后一场访谈。
是一场从头到尾,满满当当都是共鸣感的交流。
跟于立勇见过数面,敦和、说话条分缕析,我们隔着屏幕对谈,毫无疏离违和。
在去年3月加入招商基金任职首席资产配置官兼权益四部总监之前,于立勇从业18年,只待过一家公司——中国人保资产。
从本科到博士,标准的数学科班出身,以量化背景入行,从资产配置到证券基金投资,到股权基金,再到负责整个人保资产大权益,于立勇基本上是阅尽了基金行业中一众顶流、黑马的基金管理人,也见识了各种优秀基金经理养成、持续生长的生态土壤。
他说,管理多年长期资金,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:往往在少数时间做的动作,决定了收益的大部分。
但“少数时间”要做正确的事,并不容易。
芒格在许多交流的场合都会强调一句永恒主题,“我们非常热爱使问题简单化……努力更好地选出为数不多的几件明智的事情”。
于立勇的逻辑和动作也很简单。
1、身为投资者,对市场抱有长期的心态。“市场长期是能赚钱的,不过也赚不了太多,要有这样的基本常识”;
2、市场有周期循环往复,面对大的周期要有判断和行动。比如2022年的上半年, 2022年的四季度,2022年的4月、10月,这些时间点“不能无所作为”;
3、读懂市场之外,更重要是识人。选择优秀的基金经理,“风格可以百花齐放,但其投资框架、打法和个性得高度自洽”。
于立勇喜欢用朴素的话来讲述这些“简单大道理”。
说到自己出身量化却并不偏好交易型选手,他会说,
“一个有很大生存空间的投资方法体系,一定也是有利于市场长期生存发展的。不是靠博弈,是要共赢。”
说到FOF如何选择基金经理,他的回答很有同理心,
“就像基金经理挑选优秀的企业家一样,FOF也是挑选那些兢兢业业、能够有优秀企业家识别能力的基金经理。”
说到多年跟不同基金经理的调研交流,他深有体会,
“做得好的、有思路的基金经理,表达的时候眼睛会放光,很有感染力。这种看人的直觉是要有的。”
但简单却不是简约。
于立勇常做一个比喻,研究员是提供食材,基金经理则是大厨。同样的菜,虽然只是简单的盐多盐少,火候长短,但是炒出来的口味大不相同。
就是所谓,“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”
而这“运用”二字,如何匹配自己,如何切合实际,如何灵活得当……没有浸润市场近20年的经历,很难体会其中的“艺术”。
得说,这两年买基金,对于专业人士和普通投资者,同样是遭遇考验的。
对聪明投资者也是。
看到迭变的环境中各种投资情绪的失序,很多“投资老司机”的动作变形,也看到新领域新赛道天然的“新人当道”……
跟于立勇畅聊两个多小时,聊市场,聊投资,聊识人,聊如何帮助团队“更好地认识自己”,还谈到给普通基金投资者的建议。
他信手拈来的细节,贯穿其间的思考方式,有着朴素但可信的力量。
共鸣之中,也给我们加固了几分认知和定力。
我们整理了这场交流的重点内容,分享给大家。(希望了解于立勇2023年配置策略的,可以看这篇文章《招商基金于立勇:2023年有望震荡向上,幅度不一定很大,但是胜率或比较高,港股性价比优于A股》)
聪 投 对 话 环 节
谈市场:往往在少数时间做的动作,决定了收益的大部分
问 你的职业生涯是怎么开始的?
于立勇 2004年博士毕业我就加入了人保资产。
前面6年做组合管理,对于资产负债管理、资产配置和各个主要市场的情况都有一些研究积累。
2022年人保资产设立专门的基金投资部,我就转去做这块业务,2022年之后也开始承担部门的管理职责。
问 2022年,正好整个市场面临巨大的变动。
于立勇 是的,市场起伏很大,是容易拉开投资差距的一年,考验投资者心态。
问 这么多年下来,管理了很久的长期资金,最大感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