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导读】P2P理财产品逾期坏账呈传染态势,陆金所等大型平台也中招,《央广财经评论》本时段关注:P2P理财稳健发展,首先要保证风险可控。
央广网北京7月1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《央广财经评论》报道,电影《让子弹飞》里面有一句台词,说,走得太快,容易出问题。这句话,对于眼下迅猛发展的P2P行业来说,也是适用的。疯狂冲规模的P2P行业正面临着逾期项目大幅增加的阵痛。昨天,大型P2P平台陆金所明星项目“稳盈—安E”的一款产品曝出逾期,再次引来市场关注,而近段时间P2P平台项目逾期已极其常见。对于不少行业内人士来说,项目逾期已经不足以大惊小怪,不过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P2P平台,陆金所的产品出现问题,就引起了业界的重视。这款逾期的产品本金4万元,年化收益率7.84%,借款期限12个月,已于2022年1月26日交易成功,次日开始计息。这款产品是被陆金所称为“稳健理财之王”的明星项目。对于这产品的逾期,陆金所方面表示,只是一笔正常的逾期,每月还款当日+3天宽限期没还就算做逾期。对于处理逾期的方式,陆金所表示,一般会通过电话催收等方式进行催还,如果超过80天,在第81天就进入担保赔付阶段,担保公司会赔付本金、未付利息以及81天的罚息。
其实,不仅仅是陆金所,越来越多在行业内较为知名的P2P平台开始逐渐暴露出逾期风险,如爱投资5月750万元的逾期项目;红岭创投被曝出借款人"跑路"。而更多的平台对于逾期项目的处理方式就是不吭声,自行垫付。同时还有永利宝、利巨人等多家平台出现逾期。
有媒体观察到,P2P理财产品出现了不少的违约,而且像业内数一数二的陆金所旗下的产品也在目前出现了这种情况。P2P理财产品的逾期,今年以来并不少见。为什么P2P理财产品今年会频频出现逾期的情况?这背后有没有一些必然性?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奚君羊对此进行了专业解读。
奚君羊:有一定的必然因素。第一,P2P平台的参与人数和投资量越来越多,许多投资者被P2P平台高收益吸引,参与度高,产生的问题现象就会比较多。第二,P2P平台为了吸引客户,采取变相担保等做法,会导致平台本身承担风险,债务人不能还,平台就要承担责任,往往就导致平台风险扩大。另外,P2P平台监管还不太严格,没有明确的门槛、低资格的机构都开设平台,缺乏风控的经验和措施,特别是有些不良平台,从开始就准备卷一笔款跑路,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。
经济之声:作为新兴的理财方式,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现象。关键是,要做到风险可控。对于P2P理财产品,如何做到风险可控?
奚君羊:政府要对P2P平台的监管有比较系统的规则和制度,提高门槛,只有具备资质,且有严格风控能力和风控技术的机构才能开设这种平台;第二,平台要对借款人的信息充分披露,包括借的钱用到哪里去了?历史上诚信状况如何?有没有评定的等级等等,通常是,大家对借款人的情况不太了解,只看高收益就把钱投进去,导致风险加大。
P2P新型的理财方式具有鲜明的特色,收益率远比银行利息要高,而且也高过了不少余额宝等网络理财产品。正因如此,不少人对P2P理财产品都很感兴趣。但不可避免的是这类产品肯定也存在风险。P2P理财产品的风险涉及哪些方面?目前来看,这类产品的总体逾期风险有多大?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刘艳对此发表了专业的分析。
刘艳:站在投资者角度,首先是认知不足,监管部门划出了相关法律底线,虽然不是很规范的的门槛,但至少不用提供担保,不得自建资金池,不得非法吸收公募资金,但投资人在多数情况下是无法进行分辨的,只能够看到所谓的高收益的一面,但高收益必然会带来高风险。第二,P2P平台的透明度非常有限,投资人无法看到坏帐率,以及实际经营情况。如果企业仅仅通过现金流的融资行为来进行运营,而没有实际利润,很明显这个平台是有问题的。所以,P2P对一些金融风险的伪装性非常强。
经济之声:相对来讲,陆金所等大型平台在P2P领域的可信度比较高,但仍然出现逾期情况。对于投资者来说,如何擦亮眼睛来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呢?
刘艳:逾期并不等于绝对的坏帐,这个要看企业总体的经营情况。很显然,2022年各个平台机构对逾期的压力都非常大,因为从2022年开始,特别2022年,这种存量的项目投资规模一下子放大,每个项目都是在6到12个月的投资周期,刚好到2022年,可能会出现集中兑付或还款的情况。与此同时,中小微企业,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运营状态使得还债能力有限,这种情况下,逾期现象应会急剧加大,是2022年需要控制的风险系数。